中国四大(da)名医是哪四个(四大名医是张仲景还是孙思邈)
1 扁鹊(que)
扁鹊,生卒年不详,姬(ji)姓,秦氏,名越人(ren),春秋战国时期(qi)名医,渤海郡鄚人。扁鹊曾居(ju)住在中丘(内丘)蓬(peng)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you)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zhong)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chuan)其医术禁方,饮以山(shan)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yi)术。
扁鹊的真实姓名叫秦越人(ren),那为什么叫扁鹊呢?
那是因为扁鹊医治好赵简(jian)子的五日不醒之(zhi)症,赵简子赐其蓬鹊山田四万(wan)亩。又因为蓬鹊山上,扁(bian)鹊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飞(fei)的天然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赵人视秦越人为(wei)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wei) “扁鹊”
扁鹊综合运用了我国诊病的(de)“四诊”原则—望、闻、问、切 。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bu)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suo)在。”这话已经充分表明扁鹊在(zai)临床上运用了“四诊”的诊法。可以说,扁鹊奠定了祖国(guo)传统医学诊断法(fa)的基础。
扁鹊看病行医有(you)“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heng)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de)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zhi);五是身体虚弱不能(neng)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bu)相信医道的不治(zhi)。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shang)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种诊(zhen)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qian)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liao)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xue)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xue)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hou)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xue)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yi)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yi)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jing)验的第一人”
在上古,巫术占统治地位。到了扁鹊的战国时(shi)代,医巫已经开(kai)始分业。扁鹊在医(yi)学研究道路上完全抛弃巫医那条死胡(hu)同。扁鹊曾明确(que)宣告:“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zhi)一。为了捍卫祖(zu)国的医药学,他不惜豁出自己的生(sheng)命。当时,秦武王有病(bing),召请名闻天下(xia)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ling)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shuo)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yan)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yi)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de)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qin)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bing),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shi)你也这样来治理国(guo)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wang)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yi)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shu)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le)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sheng)忌惮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杀害了(le)扁鹊。
2 华佗
华佗(tuo)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guo)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han)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shao)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an)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yi)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mian),尤其擅长外科,精于(yu)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jiu)各科.
在针术和灸(jiu)法上的造诣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shi)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用(yong)针刺治疗时,也(ye)是只针一两个穴位,告(gao)诉病人针感会达到(dao)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fang)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chu)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
他所使用的“麻(ma)沸散”是世界是最早的麻醉剂(ji)。在手术前让病人服(fu)下麻沸散,他不久便会昏睡过去,不省人事了,直到手(shou)术后才会醒来,痛苦很小.
华佗还是一名(ming)能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的专家(jia)。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ren)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de)病就会好。于是他接受了(le)许多财物,却不给他好好看病,不久又(you)弃他而去,并留下了封书信(xin)骂他。太守大怒,让(rang)人去追,他的儿子知道事(shi)情的真相,便悄悄拦住了去(qu)追赶他的人。太守在极度愤(fen)恨之下,吐出了几升的黑血,病很快就好了。
后来曹操患了头风病(bing),每次发作都十分痛苦,闻得(de)华佗医术超群,就把他(ta)召来,留在身边。每次发病时,华佗就用针刺他的鬲俞(yu)穴,头痛马上就停止了。但(dan)华佗心系百姓,不愿侍候王公贵族(zu),便称妻子有病告假(jia)回家,又久不回朝。曹操十分(fen)生气,派人前去追查,发现他妻子无恙,便(bian)将华佗关进牢房,处以死刑。临刑前,华佗将一本(ben)书拿了出来,交给狱卒说:“这本书(shu)可以用来救人。”狱卒不敢(gan)收,华佗也不强求,便将书烧了(le)。华佗被处死后,曹(cao)操头风病犯了的时候,无(wu)人医治,病就越来(lai)越重,十分痛苦,但他仍在(zai)怨恨华佗,说华佗明明能根除他的病(bing),却不一次治好,借此来抬高自(zi)己,就算不杀他(ta),他也不会为自己治好病(bing)的。直到他的爱子(zi)仓舒病危时,才叹息道(dao):“我后悔把华佗杀死了,否则我的孩子也不会(hui)死了。”
3 张仲(zhong)景
张仲景(约公元(yuan)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shi)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xue)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chuan)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lin)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zai)。
东汉(han)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ren)民病死的很多,张仲(zhong)景的家族也不例外。这引发了他(ta)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后来,张仲景果(guo)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yao)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de)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jing)过多年的刻苦钻(zuan)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wei)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jia)。
张仲景(jing)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xiang)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dong)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bian)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ren)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受,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jing)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duo)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虽然(ran)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nian)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jing)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yu)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jiao)耳汤”。
他(ta)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kong)地搭了个棚子,支上(shang)大锅,为穷人舍药治(zhi)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shi)把羊肉、辣椒 [1] 和一些祛寒的药物(wu)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qie)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hao)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hou),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fang)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jiao)“娇耳”。
张仲景让(rang)徒弟给每个穷人一(yi)碗汤,2个“娇耳”,人(ren)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re),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tian)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jia)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ji)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zhe)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bing)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le)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le)。
“祛寒娇耳汤”现在很少(shao)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de)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xi)俗流传了下来。并且(qie)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现(xian)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jiu)有饺子,饺子也成了(le)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zhong)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ti)到了。
4 李时(shi)珍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shan)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ji)州镇)人 ,明代(dai)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ming),古有“万密斋(zhai)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后(hou)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chi)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zi)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hu)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li)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yu)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shi),参考历代医药等(deng)方面书籍925种(zhong),“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qian)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jing)27个寒暑,三(san)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nian)(1590年)完成(cheng)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jiu),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shi)尊为“药圣”。
李家世(shi)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wen),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min)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shou)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jue)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di)。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ran)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de)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xiu)才后的九年中,其三(san)次到武昌考举人均(jun)名落孙山。于是,他(ta)放弃了科举做官(guan)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qin)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liu)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zhi)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leng)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le),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jiao)他。不几年,李时珍com果然成(cheng)了一名很有名望的(de)医生。
李时珍为弄清每味(wei)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wu)、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wei)药全有,有的五(wu)项、六项不等。实际上(shang)是对每味药既作出系统分析,又进行了全面综合,而在分析(xi)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zang)在蕲州城东。到今天为止,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ming)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ba)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yi)消灾灭病。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ming)的科学家,1954年,将其坟墓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wei),蕲春县人民政府对(dui)墓地进行了修缮(shan),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蒋(jiang)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ke)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题词。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xiu)李时珍墓,并初具陵园规模。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成立(li)了国家文物保护(hu)机构——李时珍纪念馆,并于1982年再次被指定为全国(guo)重点文物保护单位(wei)。目前纪念馆内保存有(you)与李时珍相关的大(da)量资料及著作,是全国闻名(ming)的机构。
本文地址:http://www.51spjx.com/tech-detail/t24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