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de)性格特点(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从哪些片段体现出来)
鲁迅先生(sheng)很擅长刻画人物,他的作品中(zhong)基本都是以形象特征很明确的(de)人物为主导,推动故事进行、引(yin)导出内在的深层含义。祥林嫂(sao)、华老栓、闰土、阿Q等等人物,都是能体现社会现象(xiang)的经典形象。
《孔(kong)乙己》是课本中就收录的(de)一篇,绝大多数(shu)人都学过、读过。
孔乙己是一个性(xing)格很差的迂腐穷书生,这是我们都达成一致的观点,但要细(xi)读这篇文章、从每(mei)个可能忽略的细节(jie)里去咂摸味道、去品(pin)这个人,才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在塑造这(zhe)个形象时的苦心,才能理解(jie)为什么鲁迅最喜欢这篇文章。
《孔乙己》相对于鲁迅其他批判性质的、尖锐的文章而言(yan),其实整体的文风偏舒缓,甚至有些(xie)诙谐。孔乙己是(shi)个毫无疑问的悲剧人(ren)物,但塑造悲剧人物最拙劣的手(shou)段就是一味地说他如何苦大仇深(shen),鲁迅先生的手笔显然不至于沦落(luo)到如此地步。
直接说(shuo)明孔乙己的悲哀之处,是有的(de),但仅是作为基础的打底。真正在这个人物的皮囊之下充实(shi)了血肉、让这么个形象能跃然纸(zhi)上、传世而不衰的,其实更(geng)多借助了这篇文章(zhang)里的其他人物。
其实,反复重读《孔乙(yi)己》之后,才能看懂其中深藏的东西,才真正理解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它。
人物的丰盈鲁迅很擅长写众生相。许(xu)多作者对于人物形象(xiang)的把握火候欠佳,不仅是作(zuo)为背景板的人物(wu)如此,对情节起重要推进作用的配角、甚至故事的主要角色都显得空(kong)洞而干瘪,千篇一(yi)律、千人一面。
塑造人物,不(bu)是给出设定、让他在需要的场合(he)说需要的话、做需要(yao)的事就可以的了。这(zhe)样的角色看似是在推动文(wen)章,但从本质而言是(shi)被文章拉着走,被剧情(qing)主线牵丝而动的傀儡罢了。如此描写(xie)人物,连合格都谈不上,遑论成为文学(xue)史上的经典形象。
人物永远是故事的核心(xin),写人物,不能只流于二维平面的“描摹”,而是要三(san)维的“塑造”。让故事的细(xi)节——无论是大背景、还(hai)是其他人、物、事——都能作为填充进外壳的(de)血肉,如此成就的人物才饱满而(er)厚重,让人觉得读着文字,仿佛(fo)能想见其人。
《孔乙己》,是鲁迅为(wei)数不多的,直接以人物名字来(lai)命名的文章。这篇文章(zhang)最终也不负期许,让孔乙己这个人物形(xing)象,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cheng)为经久而不褪色的浓墨(mo)一笔。
文中直接写(xie)孔乙己这人如何惨的,是极少(shao)的。只有开篇说他穿得寒酸(suan)、没钱买好酒好菜,后面(mian)他被打后爬着来酒(jiu)馆,这些属于直接描述他的惨,占(zhan)据篇幅可谓很小。
这篇(pian)文章里,真正丰富(fu)了孔乙己形象的,反而是其他人:酒馆(guan)的其他酒客、被他偷书的举人、甚至作(zuo)为第一人称叙事(shi)主体的“我”。鲁迅最擅长写众生相(xiang),这篇就是典范。能把(ba)普罗大众写得如此形象(xiang)分明而不失整体感,没有精纯(chun)的笔力不可及。
众(zhong)生相不是一个笼统的代称,而是能(neng)细化到每个人:蓝皮阿五(wu)、红鼻子老拱、豆腐(fu)西施……这些有名有姓的人物(wu),有着各自独立的特质和作为众(zhong)生相的构成者所共有(you)的特点,是鲁迅作(zuo)品成功的基石。
双手笼袖(xiu)的看客们鲁迅笔下的众生相,可(ke)以归结为两个字——“看(kan)客”。他们都不是重要的直接利益(yi)相关者,而是作为看客,浅尝辄止(zhi)地参与全文。他们会说(shuo)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做(zuo)一些“无关紧要(yao)”的事,但他们共有的(de)特点就是“看”:看别人的悲欢喜乐、看一切事不关己的热闹。
看客们的话语和行(xing)为,对于事件整(zheng)体的影响可谓是微乎其微。但(dan)他们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姿态,却为整篇文章提供了重要的信息(xi)支持。所谓细品之下全是细节,正(zheng)是鲁迅笔下看客们的体现。
他们总是手笼进袖子(zi)里冷眼旁观,偶尔抽出手来(lai)也是指指点点,绝不会落井下石或是施(shi)以援手。这就是看客(ke)们的本质:不直接参与事件,却(que)对于深入理解内在含义息息(xi)相关。
看客们在《孔乙己》中集中表现为酒客、酒馆老板和(he)“我”。那个举(ju)人老爷其实并不算是看客,他直接干(gan)涉了孔乙己的命运、但在(zai)文中两句话带过,因此我更偏向于(yu)把他归类为背景板(ban)式的配角。
时代(dai)背景其实无需着重交代,从人物里能读出来、从情感交互里能(neng)品出来,这才是上乘的(de)文学。
《孔乙己》文中的时代(dai)其实就与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相(xiang)当,那个黑暗暝曚而(er)厚重、光明亟待先(xian)行者缔造的年代里,有着(zhe)无数个平凡而渺小的悲剧人物,有着无(wu)数个“孔乙己”。
孔乙己是个指代(dai),代表着那个时代万千(qian)读书人的悲哀、代表着(zhe)由黑暗的社会和冷漠的人情一步步推下(xia)深渊的无数命如(ru)草芥的普通人。
孔乙己这个人,甚至都是“虚”的,因为我们连他真名姓甚名谁都不(bu)知道,只知道他姓孔、由字帖引出了孔乙己这个绰(chuo)号,于是他就成了孔乙己。别(bie)小觑这样的细节,传世(shi)名篇中每个细节(jie)都值得反复咀嚼。
孔乙己在这(zhe)篇文章里自然是(shi)主角,但这么个连真名都不为人知(zhi)的角色,放在其他文章里,便是又(you)一个“蓝皮阿五”类型的人物、又是众(zhong)生相的一份子。
能驾驭这个人物作(zuo)为有泛化意义的指(zhi)代时的“虚”,同时兼具形象塑造中(zhong)血肉充盈地“实”,鲁(lu)迅的笔力可见一斑。
破碎而尖锐的悲剧内(nei)核孔乙己是悲剧的,这毫无疑问。但这么个迂腐可笑、好(hao)吃懒做、欠债不还、手脚不干净(jing)的人物,我们始终对他讨厌不起(qi)来,因为他的“报应”远过(guo)于其所作所为。这么个可(ke)怜虫,能让“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qi)”的一个活宝,最终连酒客都(dou)没有提及地、无声无息地死了。
这种突兀而悲惨的(de)转折,正是此文的戏剧(ju)性所在、艺术性所在。我们必须承(cheng)认,好的悲剧是(shi)美的、远超越合家欢大喜剧(ju)的孤高之美。悲剧(ju)以人物的凄惨命运为基底、以交织的(de)行文内核与背景烘托为调和剂,最终(zhong)呈现出破碎、孤独、淋漓尽致的凄美。
正如鲁迅(xun)先生所言,把美(mei)的东西毁灭给人看(kan),悲剧本身的艺术性(xing)就建立在破碎、毁灭的基础上。营造悲剧的推(tui)动力,必须是命运丝线的牵绊而非基于(yu)暴力的打破,脱离脉络(luo)的纯粹暴力是悲剧的天然(ran)冲突面。
就以莎翁的名(ming)著《哈姆雷特》为(wei)例,这本书中从(cong)不缺乏暴力色彩:奸王毒(du)杀王兄、哈姆雷特(te)刺死波洛涅斯、奥菲利亚失溺、最终决(jue)斗时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si)彼此用淬毒之锋互换一剑、王(wang)后饮下毒酒、哈姆雷特拼着最后一口气(qi)刺死奸王。
可以(yi)说这本书通篇离不开暴力。但这些暴力都不是上面所说的、脱离(li)行文脉络的纯粹暴力。这些暴力都是戏剧冲突(tu)性的集中体现,每一把剑刺入(ru)人体,都是看不见的命运丝线所牵扯(che)和引导。
就《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ben)身而论,这牵引暴力的故事线就是复仇(chou)。奸王曾活在先王(wang)光伟的阴影之下——身份(fen)上是一国之君、个人(ren)品德又堪称为人主者的(de)典范、婚姻生活(huo)又幸福美满。
这样巨大(da)的阴影对于他来说是难以承(cheng)受的,因此他不惜毒杀(sha)王兄篡位、迎娶寡嫂、多次(ci)设计企图除掉哈姆雷特。
这是他对于王兄的“复仇”。显然,这种复(fu)仇无论从目的还是结果来看,都(dou)是阴暗且扭曲的。正是这种畸形的(de)复仇,引出了《哈姆雷特》这部作品(pin)错综纠缠的复仇线。
毫无疑问(wen),这个卑鄙歹毒的弑君者,犯下了(le)“原罪”。哈姆雷特为父(fu)报仇错杀了波洛涅斯、雷欧提斯(si)为父亲和妹妹复仇而(er)杀了哈姆雷特、还(hai)有邻国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
三条主线都围绕(rao)着复仇这一主旨、推动故事进(jin)行,可以说《哈姆雷特(te)》就是一部最精彩的(de)王庭复仇史。
暴力是呈现这种(zhong)灰暗色调美学的必要因素,复仇必然带来殷红的鲜血与森然白骨,但它并不是为了呈现和描绘暴力本身而(er)存在的,那样的作品不可能为大众所熟(shu)知、为后世所传扬。
同样地,鲁迅先生(sheng)的作品也是贯彻着悲剧美学(xue)的思想,用人物的悲惨命运来昭(zhao)示社会的混沌与堕落(luo),用尖锐但直刺灵魂的批判(pan)文字来警醒每个在觉悟边缘的人们。
com矛盾的漩涡所以,孔(kong)乙己也不是为了惨而惨,他(ta)的命途多舛是各大因素的合力(li)结果,而这篇并不长的文(wen)章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de)点,也就在于他没有摆在明面(mian)上说的东西、那些(xie)深藏在平淡文字里的悲剧内核。
孔乙己首先是个读书人,哪怕那个(ge)世道不景气,读书人的地位却(que)未必低。孔乙己毫无(wu)疑问就是个失败的读书人(ren),能把他吊起来打的举人(ren)老爷,则是读书人中混得最好的(de)那一批。
从这里我们就能(neng)看出孔乙己的惨,并不归结于他读(du)书人的身份。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sheng)”,指的是兵荒(huang)马乱的黑暗年代,没有书生执笔定江山的(de)方寸之地,在人吃(chi)人的年头,谁的拳头硬才有(you)说话的权力。
孔乙己的年代,虽然依旧是(shi)“吃人的旧社会(hui)”,但离兵荒马乱的暗无天日还(hai)有很远的距离。读书人是可以(yi)活得很滋润的,科举(ju)考试金榜题名那自(zi)不必多说,再不济回(hui)乡里开个私塾也能多少混口饭吃、积(ji)累了几十年的名声和底蕴后更是家底(di)不薄。
哪怕像是孔乙己之前(qian)干的抄书写字的营生,只(zhi)要他肯好好干,同(tong)样不愁饭吃。所以他身上的第一层悲(bei)剧性就揭示出来了:内源性的、注定(ding)的悲剧种子,让他难逃自己(ji)设下的桎梏。
孔(kong)乙己恶劣的性格,让他这(zhe)个除了一手好字(zi)和满肚子弯弯绕(rao)绕学识的颓废读书人,彻底失去(qu)了好好生活下去的机会。
他好(hao)吃懒做、游手好闲,就连抄书写字这(zhe)类活都不乐意干,如何能指望他(ta)在别的方面能有所建树?这(zhe)就是孔乙己的矛盾点——他作(zuo)为读书人的内源性自我矛(mao)盾。
从后面他(ta)去举人家偷书就能看出来,他其(qi)实是发自内心喜欢读(du)书的。一个连吃饭都成(cheng)问题的穷酸书生,手(shou)脚不干净小偷小摸可以理解(jie),但他却偏偏去偷书。
孔乙己这个人物充满了矛(mao)盾冲突,由此可见一斑。他(ta)对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fen),其实一直是处于反复(fu)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认同过程中。
他穷到没什么衣服(fu)穿,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一穿(chuan)就是几十年,并且为了维护读书人(ren)最后的体面,这件旧(jiu)长衫被他洗得干(gan)干净净。没中举,则是他读(du)书人生涯永远的(de)耻辱和污点。
孔乙(yi)己内心深处是一个真正热爱读书(shu)和文学的人,但读书人不合时宜的(de)傲气、或是说酸(suan)腐气,让他自己备受折磨。
他坚信(xin)“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自傲于读书人的身份(fen),因此他也瞧不起同一个酒馆喝(he)酒的大老粗们、甚至瞧不起为(wei)了生计而抄书写字(zi)的自己。
但(dan)他同样不得不接受的现实(shi)就是,他读书没读出头,连(lian)那些干体力活的大老粗都(dou)能肆意嘲笑自己,酒馆的赊账也从来看(kan)不到能还清的那一天。
对于这(zhe)样一个矛盾的自己,孔乙己的一生都在自我认可与自我否定(ding)的漩涡里徘徊。
唤醒社(she)会的解药除了他本(ben)人的内核性悲剧因素,我们放眼到其他(ta)看客——包括年纪很小但性情淡漠的(de)酒馆伙计——“我”。鲁迅先生很(hen)多文章里采用第一人称,但(dan)这个“我”并不一(yi)定就是本人,《孔乙己》里的酒馆伙(huo)计是如此,《故乡》里的(de)迅哥儿亦是如此(ci)。
也许(xu)迅哥儿这个形象更多(duo)地参考了鲁迅本人的经历和形象,但在赏析文学作品时(shi),我们必须将其视为独立(li)的人物来看待。
酒客们对孔乙己的(de)屡屡嘲笑和捉弄,“我”在一旁看戏(xi)、也跟着以此为乐,这幅图景(jing)像极了《药》里那些愚民——对他(ta)人没有共情,仅是隔着(zhe)一段距离看戏、发出笑声。
这也是革命先驱者(zhe)们最不愿见到的景象,自己(ji)为了广大尚未思想开化的(de)愚民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进(jin)步的灵魂,却换取了一片笑(xiao)声和戏谑,甚至还(hai)蘸着自己的血当作“良(liang)药”。
《孔乙己》的内涵显然没有这么深(shen)刻,但同样展现了(le)逼死这个落魄读书人的第二层悲剧——社会的冷血。
没人愿意听他倾诉、没人有(you)闲功夫为他排解,这也就罢了,一次(ci)次拿人家最触目惊(jing)心的伤口来取乐,是多么冷血的人才干得(de)出来的事。永远是这些(xie)看客、这些“路(lu)人”,给倒在泥泞里的人补上两(liang)脚,自己以为乐事,却陷人于(yu)万劫不复。
孔乙己如是。祥林嫂如是。还(hai)有更多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人们,这(zhe)些同为社会底层讨生活的人(ren)们,被看客们无形中逼上了(le)命运的绝点。
孔乙己被酒客们羞辱后,转而跟“我”这个孩子来讲话、教“我”一些他认为有用的(de)知识。但“我”对(dui)此不屑一顾,对一个(ge)老头的絮叨表现出极度不耐烦,对这个需要精神依托的人始(shi)终缩着手。
连孩童都被旧社会庞大(da)而沉重的冷漠所浸透,这是另一层悲剧(ju),超脱于孔乙己这个(ge)人物本身的第三层悲剧——孩(hai)子是社会的未来,但我(wo)们从这个酒馆小伙(huo)计身上看不到希望。
他是一样的淡漠、一样的不屑。他(ta)会成为那些酒客、他也会成为下一(yi)个孔乙己,唯独看不到(dao)成为活得有价值的奋斗者这(zhe)一可能性。当一个社会的(de)下一代无可救药,那么这个社会离彻底(di)腐烂崩坏,也没多(duo)久可以撑了。
这就是鲁(lu)迅埋藏在表面故事下(xia)的、层层叠叠的悲剧(ju)架构。他想表达的绝不仅限于(yu)人物本身。
他想控诉、他(ta)想批判的,是社(she)会整体的麻木冷漠。他想唤醒、他(ta)想拯救的,是千(qian)千万万尚能有作(zuo)为的下一代。他不想中(zhong)国成为自己笔下那个逼仄(ze)阴暗的小城,那片永远有着厚重云霾笼(long)罩上空的土地。他想要阳光和雨露(lu),想要下一个孔(kong)乙己,永不出现。
本文地址:http://www.51spjx.com/tech-detail/t240004.html
- ·分红前一天买入股票能分吗(分红前一天买入股..
- ·货币基金会亏损吗(货币基金是什么)
- ·微信怎么(me)拉入黑名单(微信怎么拉入黑名单..
- ·williams怎么读(miss williams怎么读)
- ·一百人民币换(huan)多少港币(2023年一百人民..
- ·中华龟的家庭饲养方法(中华龟的家庭饲养方法..
- ·资本溢价和股本溢价的区别(资本溢价和股本溢..
- ·bob英语怎么读(boby英语怎么读)
- ·10欧元是多少人民币(10000欧元是多少人民币)
- ·王者荣耀投诉(su)中心客服(王者荣耀投诉中心..
- ·1956年(nian)5分硬币价格(1986年五分硬币价..
- ·花粉俱乐部是干什么的(花粉俱乐部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