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的意(yi)思是什么(蓦字的意思是什么)
除了古人专门的文章著(zhu)作外,还有许多散见的篇章,其中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文(wen)学作品。对它们,也不能只当做美(mei)文来欣赏,更应认(ren)真品味其中的义理,才能使这些美文真(zhen)正对后人起到应有的启迪作(zuo)用。下面专就此(ci)类美文加以说明,人们可以举一反三,发现更(geng)多古代美文中的深刻义(yi)理。
王羲(xi)之《兰亭集序》是一篇名(ming)文,又因王羲之亲自(zi)用高超的书法书写(xie)传世,所以人们往往只(zhi)知赞叹其文的文笔(bi)优美,书法高超。其实文中含有(you)深刻义理,王羲之撰写此文(wen),更看重的还是这种义理(li),而不是表面的文章(zhang)与书法。
《兰亭序》的前半段描(miao)写景致,后半段则阐发义理
仰观宇宙(zhou)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eng),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yu),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shi),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shi)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xing)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bu)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zi)足,不知老之将至(zhi)。及其所之既倦,情随(sui)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xing)怀。况修短随化,终期(qi)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an),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jin)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si)文。
他希望后人有所感者(zhe),正是这种义理,而不是前段的景致(zhi)和所写的书法。
又如(ru)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gui)?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er)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zhui).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jue)游,世与我而相(xiang)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木(mu)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er)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sheng)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qu)留,胡为乎遑遑欲(yu)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fu)奚疑!
其中的义理有(you)与《兰亭集序》不谋而合(he)者。
又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shi)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lu),草色入帘青。谈(tan)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ing)。可以调素琴,阅(yue)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zhi)劳形。南阳诸葛(ge)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you)?”
文字很短,但义理深长,后人读之,不应只看作(zuo)美文,更应感受其中的义(yi)理。
又如韩愈的(de)《原道》,更是专门阐释义理(li)的文章:
博爱之(zhi)谓仁,行而宜之(zhi)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wu)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dao)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de)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hui)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er)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yi)煦煦为仁,孑孑(jie)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fei)吾所谓道也;其所(suo)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suo)谓德也。凡吾所谓(wei)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de)云者,去仁与义言之(zhi)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shuai),孔子没。火于秦,黄(huang)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ru)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yu)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zhe)奴之;入者附之,出(chu)者污之。噫!后之(zhi)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夫所谓先王(wang)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ren),行而宜之之谓义(yi),由是而之焉之谓(wei)道,足乎己无待于外(wai)之谓德。其文,诗(shi)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min),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zhu)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gong)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这样(yang)的文章,现代人读起来也许(xu)无味,但在古时却是名文,原(yuan)因就在于其中义理深(shen)厚。
又如苏洵《嘉佑集》中的(de)“利者义之和论”,亦是纯言义理之文:
义者所以宜(yi)天下,而亦所以拂天下之(zhi)心。苟宜也,宜乎其拂天下之心(xin)也。求宜乎小人邪,求宜乎君子邪。求(qiu)宜乎君子也,吾未见其不(bu)以至正而能也。抗(kang)至正而行,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然则(ze)义者,圣人戕天下之器也。伯夷(yi)、叔齐殉大义以饿于首阳之山,天下之(zhi)人安视其死而不悲也。天下而果好义(yi)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e)死矣。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zhi)罪也。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jie)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zhi)人?而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ji)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ye)。《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he)。”又曰:“利物足(zu)以和义。”呜呼!尽之(zhi)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yan)夫徒利而已。圣人聚天下之刚以为义,其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行为(wei)金,于五声为商。凡天下之言刚(gang)者,皆义属也。是其为(wei)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虽然,无之则(ze)天下将流荡忘反,而无以节制之也。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即(ji)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li)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li)亡则义丧。故君(jun)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li)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er)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yi)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zhi)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zhang)矣。五色必有丹而色和,五味必(bi)有甘而味和,义必有利而义(yi)和。《文言》之所云,虽以论天德,而(er)《易》之道本因天以言人事(shi)。说《易》者不求之(zhi)人,故吾犹有言也。”
古人的(de)文章阐说义理比较(jiao)常见,其实古人作诗(shi)亦常言义理,前面说的屈原《离骚》已是好例,再以后(hou)人的诗作略举其例。
如陶渊明《归田园居》五(wu)首之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luo)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lian)旧林,池鱼思故(gu)渊。开荒南野际(ji),抱拙归园田。方宅(zhai)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yu)柳荫后檐,桃李(li)罗堂前。暧暧远人村(cun),依依墟里烟。狗(gou)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hu)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li),复得返自然。
这是(shi)阐发古代高士不知俗(su)韵而复返自然的义理,后人常说(shuo)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其实却(que)忽视了陶诗中的复返自然的深层义(yi)理,可以说读诗未得其要(yao)。
他的《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cai)中,岂不以我故!与(yu)君虽异物,生而相(xiang)依附。结托既喜同(tong),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sheng)人,今复在何处?彭祖(zu)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yi)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jiang)非促龄具!立善(shan)常所欣,谁当为汝誉(yu)?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lang)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ying)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是说天(tian)道(大钧)不会照顾某个私(si)人,而是对万物一视同仁,所以人与(yu)万物一样,不可能长生永年而(er)不死,不管是贤是愚,最终都(dou)不免一死。如何(he)对待生死,则有大学问,陶渊明认(ren)为,应该一切委(wei)运,不喜亦不惧,不用多虑,这是一种(zhong)坦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深层义理(li)。
他的(de)《饮酒》二十首之五:
com结(jie)庐在人境,而无(wu)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cai)菊东篱下,悠然见南(nan)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zhong)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说复返自然的生活(huo),还是要在人间,不能成为神仙,在此(ci)情况下,如何保(bao)持心境的坦然平静,则应有一种富(fu)有真意的人生态度,但要是与人论说(辩)起来,我又(you)忘了该怎么说?可见此诗表达(da)了复返自然的人生态度(du),与《归田园居(ju)》和《神释》的意旨相同,但“真意欲辩已忘言”,又是王(wang)弼得意忘言思想的绝妙表(biao)达,这就是此诗的深层(ceng)义理所在。
陶渊明(ming)的这些诗作,表面看是抒发自己的胸怀(huai),但其中隐含着深(shen)层义理。人称陶渊明是(shi)田园诗人,但田园诗背后的(de)义理是什么?通过(guo)这些诗作可以看出(chu)他信奉的义理就是“爱丘山(shan)”、“返自然”,明白人在在大化之中应该“不喜(xi)亦不惧”、“无复多虑”,在悠然(ran)的态度中,感悟一种“真意”,他的真意“欲辨已忘言”等。
又如李白的诗也是多有义理存(cun)在于其中,如《古风》之一:
大(da)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wei)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xiang)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wei)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bo),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lai),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gui)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yun)共跃鳞。文质相(xiang)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chun)。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蟾(chan)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zhong)天,金魄遂沦没。螮蝀入紫微,大明(ming)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萧(xiao)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gui)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沈叹终永(yong)夕,感我涕沾衣(yi)。
此篇义理颇多,从(cong)大雅不作说起,谈到(dao)世事的转换,废兴(xing)的万变,正声的微茫,宪章的沉沦,志(zhi)在删述,希圣绝笔,此皆儒家义理(li)的文学表现。而自古(gu)以来所贵的垂衣、清真,则属道家(jia)的义理。而蟾蜍之下的数句(ju),则是对现实政治的感伤,所用又是(shi)天文、阴阳、术数家的义理。
又如他的《古风》之六: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一体更(geng)变易,万事良悠悠(you)。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ren),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ying)何所求。
透露(lu)出对于现实政治的失望,而以道家义(yi)理作为行己的准则。
他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bu)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ru)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xu)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tian)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lai)。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ting)。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chang)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zhe)留其名。陈王昔时宴(yan)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he)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ma),千金裘,呼儿(er)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篇的义理正是承前(qian)面诗作而发,既然现实中不得(de)顺遂,富贵不足营求,于是转而寻(xun)求人生的尽欢,不以古(gu)来圣贤为榜样,而与美酒为伴,以此销(xiao)愁,这正是道家退隐(yin)义理的体现。他说“哀怨起骚人”,从屈原以来,到陶渊明(ming)、李白,就都是哀怨中的骚人,而所言的义理却不尽相同。
又如杜甫,他的诗作中也多有(you)义理,如《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ti)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lin)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yun)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人在佛境,感觉阴虚清冷,晨钟暮鼓,又发(fa)人深省,所省何理?似乎(hu)正与陶渊明“欲辨已忘(wang)言”的真意相通。(此诗我专门有一文加以(yi)分析,这里不赘述)。
诗人的情怀总是(shi)多变的,所以杜甫《望岳》诗又(you)是另一番情境:
岱宗夫如何(he),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yin)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lan)众山小。
此诗的义理在最后(hou)二句,那不仅是景观的描写,更是一种(zhong)义理的阐发,治学与(yu)人生,都应当凭凌绝顶,到(dao)达最高处,总览万(wan)物,通会其理。于是造(zao)化所成的神秀,就不再是自然之物(wu),而纳入自己的胸怀,这种义理,亦(yi)是中国古代士人所(suo)崇信和向往者。
集部的古书中还有一(yi)类,即诗话或词话,其中也多(duo)有义理。如王国维《人间词(ci)话》所言:
古今(jin)之成大事业、大(da)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yi)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ci)第二境也。‘众里(li)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ren)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ci)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neng)道。
这(zhe)是人们所熟知的,从宋词(ci)中选取三句,说明三种(zhong)境界,正是一种(zhong)用词话阐发义理的方法,这不是王(wang)国维的独创,而是古代诗话、词话阐发(fa)义理的传统之延续。
梁(liang)代钟嵘的《诗品》是著名诗话,其中说(shuo):
气之动物(wu),物之感人,故揺荡性情,形诸歌咏。照烛三(san)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you)微藉之以昭告。动天(tian)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是关于诗之(zhi)产生及其作用的义理之阐发。
又论诗风之(zhi)变:
永嘉时,贵(gui)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pian)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zhu)公,诗皆平典似(si)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以为诗论道德,则(ze)理过其辞,淡乎寡味(wei)。以为四言诗“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但有“文繁而意少”之弊。五言诗则便于“指事造形,穷(qiong)情写物,最为详切”,因此作者多而内容(rong)亦有滋味。
又论何为兴、比、赋:
文已尽而(er)义有余,兴也。因物(wu)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yu)言写物,赋也。”若能(neng)“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gan)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shi)味之者无极,闻之者(zhe)动心,是诗之至(zhi)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shen)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
这又是关于作(zuo)诗技巧方面的义理。
又论诗为人之心灵感(gan)荡之结晶,人生任何境遇感(gan)怀,都可陈诗以展其义,长(chang)歌以骋其情: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xia)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shi)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peng),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dan),孀闺泪尽。文士有解佩(pei)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chong),再盻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ling),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yi)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shi)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据此看来,真(zhen)可谓诗之时义大矣哉(zai)。
又论作诗有时或泛滥成灾,过于庸俗:
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dian)缀,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覩终沦平钝。
人人都以吟(yin)诗作赋来附庸风雅,这种现象(xiang)每个时代都能看到。其实真正的诗人(ren)及可以传世的佳作,总(zong)是数量不多。指出这种现象(xiang),也可以作为了(le)解诗歌史的一个规律,一条义理。
又有唐司空图《二十四(si)诗品》,用二十四种风格概括(kuo)古代诗作的各种特(te)点,可以说是对中国(guo)古代诗作的全面深刻(ke)之总结,其二十四(si)名如下:
雄浑、冲(chong)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ya)、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xu)、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wei)曲、实境、悲慨、形容(rong)、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对二十四诗品的阐释(shi)之中,又有不少名句脍炙人口而流(liu)传至今,如:
积健(jian)为雄、横绝太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ju)、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liu)、情性所至、欢乐苦短(duan)等。
如所论典(dian)雅:玉壶买春,赏雨(yu)茅屋。坐中佳士(shi),左右修竹。白云初晴(qing),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bao)。落花无言,人(ren)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所论自然:俯拾即(ji)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wang),著手成春。如逢花开(kai),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yi)贫。幽人空山,过(guo)雨采蘋。薄言情悟,悠(you)悠天钧。
所论含蓄:不著一(yi)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zhi)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fan)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所论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huang)。由道反气,虚得以狂(kuang)。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li)弥满,万象在旁。前招(zhao)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fu)桑。
所论(lun)缜密:是有真迹(ji),如不可知。清露未晞。要路(lu)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yu)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xue)时。
所论飘逸:落落欲(yu)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ding)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ye),泛彼无垠。如不可执(zhi),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fen)。
所论旷达:生者(zhe)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ku)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jiu),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jiu)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gu),南山峨峨。
细细(xi)品味这些风格及其描述(shu),可以从中感受不少义理,可以说这(zhe)是诗话阐发义理的一(yi)种独特方式,用诗句表述义理。而(er)后人若要理解其中义(yi)理,则要懂得其中的典故,否则如(ru)对天书。
宋(song)代有严羽的《沧浪诗(shi)话》,其中的《诗辩》“借禅以(yi)为喻”,用佛学的道理阐释(shi)关于诗作的妙理:
禅(chan)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nan)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shang)乗,具正法眼,悟第一义(yi),若小乗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zheng)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jin)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ye),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乗禅也,已落(luo)第二义矣。晩唐之诗,则(ze)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jin)与盛唐诗者,临济下(xia)也,学大历以还之诗(shi)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dao)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wu),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yuan)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miao)悟而已。
佛教有大(da)小乘,禅宗有南宗北宗,道亦有(you)正道邪道,学诗作诗应学(xue)最上乘者。知何为上乘,还不(bu)能得其妙味,关(guan)键还能妙悟。禅要悟(wu),诗亦要悟。这种义理,惟知禅理(li)者可言之。
又论悟有(you)深浅分限: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zhi)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xie)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zhi)悟也。他虽有悟者(zhe),皆非第一义也。
又言:
天下有(you)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shi)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can)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shu)参之,次取晋、宋(song)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bei)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zhi)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寳诸家之(zhi)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er)熟参之,又尽取晩唐诸家之诗而(er)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can)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neng)隐者,傥犹于此而(er)无见焉,则是野狐(hu)外道,蒙蔽其真(zhen)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人的悟性有高低(di),光有悟性还不(bu)够,还要“见诗广”,在广见的基(ji)础上“熟参”。参,亦是(shi)禅家语,不参哪里有悟?非参亦不可(ke)言悟。大乘者以为人(ren)人皆可成佛,皆可有悟,而言“不可救(jiu)药终不悟者”,似乎(hu)有违大乘宗旨。
学诗(shi)要悟,还要有识,知道何为(wei)可学之师:
夫(fu)学诗者,以识为(wei)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yuan)、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you)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髙也。行有未至,可加(jia)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zhi)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jin)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可知所谓的识,就(jiu)是辨别谁是可学之师(shi),否则入门的路头就会差错,学了(le)半天,只会愈鹜愈(yu)远。
但是师(shi)傅只领入门,真正(zheng)学会学好,则要自己肯下工(gong)夫:
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qi),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shang)做下,不可从下做上(shang)。先须熟读楚词,朝夕风咏,以为之(zhi)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si)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ji)以李、杜二集枕藉观(guan)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bo)取盛唐名家,酝酿胸(xiong)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nai)是从顶真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wei)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ru)也。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ji)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ye)。
工夫说得这样(yang)清楚,剩下的只有个人去做工夫了。读书、穷理都是工夫,但又不仅仅靠(kao)工夫,还要有特别(bie)的才能。所说的“工夫”,亦是禅(chan)家语。说诗说了半天,一切义理都自禅宗来,所(suo)说的工夫,又极象宋代理学的(de)治学的方法,这就是《沧(cang)浪诗话》阐发的义理,也是他阐发义理(li)的独特方法。与宋人对话,不懂(dong)禅理,则没有共同语言。欲了解真正的(de)国学,不懂得古代学术的渊源(yuan)流别,不具备古代语言的相应知识,也(ye)只能踟蹰于门外,无由登堂(tang)入室。
又论诗之高妙(miao)在有真情性,妙处不可言传,而后(hou)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拘于字(zi)有来历,韵有出(chu)处,而诗之妙处已不可得:
诗(shi)者,吟咏情性也。盛唐(tang)诸人,惟在兴趣,羚羊(yang)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che)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yin),相中之色,水中之月(yue),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jin)代诸公,乃作奇特解?,遂以文字为诗,以才(cai)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qi)不工,终非古人之诗(shi)也。盖于一唱三叹(tan)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shi)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bi)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bu)知着到何在。
据以上的例子,可以中国古代集部的古书中,不只是文(wen)字辞藻的华美之文或诗,更重要的是在(zai)这些美文美诗之中的义(yi)理。人们读诗文,往往只欣赏字面上(shang)的优美,却忘了其中的真意,这似乎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不是太可惜(xi)了吗?
本文地址:http://www.51spjx.com/tech-detail/t237542.html
- ·邓智天股票能上市吗(邓智天现状)
- ·电力板块龙头股有哪些(光伏+风电+储能+锂电..
- ·卡西欧手表tmr有什么(me)用(卡西欧手表tmr怎..
- ·1400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14300日元等于多少..
- ·wifi网络延迟解决方法(网络延迟高最佳解决办..
- ·150欧元等于多少人民币?(150欧元等于多少人..
- ·纪念币怎么卖出去(纪念币怎样卖出去)
- ·机动车违反禁止标线指示的(禁止非机动车通行..
- ·ride的ing形式(ride的ing形式什么意(yi)思)
- ·股权激励员(yuan)工要掏钱吗(员工股权激励的..
- ·同样贷50万公积金能便(bian)宜多少(房贷30万..
- ·十万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十万日元等于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