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爱“同性恋”:远古祖先可能都是双性恋
北京时间11月21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耶鲁大学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所有现代动物(包括人类)的远古祖先可能都是双性恋者,并存在同性恋行为,而不是之前认为简单纯粹的异性恋。
这意味着动物同性恋行为普遍存在,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现代动物的同性恋行为与“遗传继承”密不可分。
科学家研究分析了1500多种动物的不同性行为,其中包括:螃蟹,蛇,猴子和牛,他们试图找出为什么同性恋在“没有明显进化益处”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的理由,结果显示这些动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性恋,或许自然界同性恋现象更加普遍。
研究人员认为,同性恋行为并非之前认为的从异性恋行为演化而来,事实上是属于远古祖先的行为特征。如果在地球种类繁多的物种中发现同性恋行为,人们就会普遍认为这是远古祖先物种DNA的一部分,而不是后期进化演变形成的。
“异性恋是动物群体性取向主流”的历史性暗示打消了我们认为远古动物是双性恋的想法,之前科学家一直试图解决这个“达尔文悖论”。
在性取向行为没有任何明显进化益处时,为什么动物选择同性恋行为?而且如果所有动物都倾向于同性恋,飞途网是否会导致物种灭绝?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认为现在他们找到了答案,他们表示,人类最早祖先物种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所有性别同类发生性行为,爷爷奶奶和我们简谱而不是纯粹的异性行为,通过改变动物性行为的观察视角,我们能够更有效地研究不同性倾向的进化史。
作为同性恋行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小组检查了任何不会直接生育后代的性行为,这包括对同性物种,不同物种,死尸,无生命物体和自刺激物体的研究分析。
早期关于同性恋行为在进化过程中得以延续的解释理论认为,这是由于错误的“身份”,囚禁效应,支配地位和内部性冲突造成的。虽然动物的不同进化历程塑造了同性之间性行为的持久性,但是没有必要解其起源,因为这种现象一直都存在着。
他们表示,异性恋行为很可能是远古祖先物种双性恋和同性恋行为的“衍生特征”,非异性恋行为始于最早期的不活跃多细胞物种。研究小组称,该理论证据部分来自棘皮动物,内田笃子其中包括:蛇尾海星,海参和海胆,它们表现出双性恋行为,这些物种与性行为进化的原始生物非常接近。
伴随着科学家对物种性行为研究越来越广泛,自然界中的同性恋和双性恋行为可能比纯粹的异性恋行为更加普遍。
动物中的同性恋现象
自然界出现“同性恋”似乎违背伦理,但令人惊奇的是,全球各地普遍存在着同性恋物种,迄今还没有一个基于神经学,化学或者行为因素的理论解释为什么部分动物是同性恋,而另一部分动物却是异性恋。
科学家指出,这可能是由于子宫内睾丸激素水平不同造成的,尽管这仍是一个激烈争论的话题,但仍有待于深入研究证实。
在特定数量物种中,同性恋行为非常普遍,其普遍程度接近甚至超过了异性恋行为。存在同性恋行为的动物包括:猕猴,侏儒黑猩猩,海豚,逆戟鲸和人类等,一些研究表明,同性恋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所有动物物种中,内田笃子高达95%的物种都存在此类现象。
关于自然界普遍存在同性恋物种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思想流派,一种理论认为动物同性恋行为不需要解释说明,因为该行为就像异性恋一样自然普通,同性恋作为一种特征而存在似乎是不合理的,因为它妨碍直接生育能力,但许多人推测,同性恋行为能确保其遗传基因间接地遗传给后代,例如:帮助抚养妹妹的后代,其目的是为了群体的“更大利益”。(叶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