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博物馆的动物标本也是“男多女少”?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 | 北京科技报
供图/视觉中国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撰文/张田勘(专栏作者)编辑/吉菁菁
一项最新统计分析发现,阜康之窗博物馆的动物标本们原来也存在“男多女少”的“性别歧视”。这是科学家的偏爱还是有什么客观原因?
现代社会,“性别歧视”的概念已经扩展到所有领域,甚至连动物标本也难以逃脱。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生命科学研究员库柏(Natalie Cooper)等人对不同国家5处馆藏,近250万件标本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历史超过百年的标本)发现,尽管鸟类标本约有半数未确定性别,但在性别已确定的标本中,雄性占比高达60%。哺乳类动物方面,在性别已确定标本中,雄性哺乳动物的占比达52%。
这个研究结果与此前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个研究结果相似,对野外采集和大型博物馆收藏的野牛,棕熊等动物化石的研究显示,74%的野牛和64%的熊是雄性。在代表的19个哺乳动物目中,17个目以雄性为主,翼手目(由蝙蝠组成的)和披毛目(包括食蚁兽和树懒在内)是仅有的雌性多于雄性的类群。
多采集雌性标本似乎更符合自然法则
过去,人们解释自然和社会常用“万物皆数”来概括,现在人们解释自然和社会似乎也落入万物皆性别差异或歧视的视野,差异是中性的说法,歧视则有政治不正确的含义。而且,研究人员也是这么来解释的。
库柏称,“我们怀疑,这其中可以找到对雄性动物的偏爱,因为从事科学的是人类,而人们对雄性动物天生有偏爱”。因为,19世纪的动物采集员多为男性,尽管这个现象目前正在改变,但相关领域至今仍以男性占多数。所以,动物标本中的雌雄比例历经130年仍然是雄性多于雌性。
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而且可以让人们类推到对科学成果和成果表彰的现象上来,例如,诺贝尔奖奖励的女性科学家只占约3%,明显有性别歧视。原因嘛,当然是这个世界的科研人员以男性居多,而且参与科学研究的多数是男性,评选科研成果的也多数是男性,惺惺相惜,对男性有偏爱理所当然。
即便是科研成果的获得有偏见和偏爱因素,但也基于一个事实,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运行是在男性参与者居多下演变的结果,这当然需要未来的社会行动予以改变,例如多培养女性科研人员和其他领域的女性参与者,才有望改变目前的性别偏爱或歧视的现实。
但是,库柏的解释似乎也有违一个基本的自然规律,如果仅仅是以两性论天下(实际上可能还有更多的性别,如中性),则同性相斥,异性相斥是不容否认的。如果是男性采集员,自然要怜香惜玉,应该是极为欣赏雌性,或者是赞赏雌性居多,而非雄性,因此多采集雌性标本才符合自然法则。当然,可能的解释是,人与动物不同,风马牛不相及。雌性动物的妖媚和美丽难以进入男人的法眼。
雄性动物太“作”更容易采集
即便如此,也还有一些应当考虑的因素和现象,其中之一是,雄性动物的标本易于获得和采集。正如人类的男性一样,雄性动物在雄激素的刺激下会玩出很“作”的游戏,做出很疯狂的行为,它们会为争食和争夺配偶而大打出手,借来的翅膀还会为比拼自身的能力而狂飙,就像男人的飙车,必然坠入不作不死的深坑,更多的是自我找死。
另一项发表在2017年《当代生物学研究》的文章主要分析了95具猛犸象遗骸,发现69%是雄性猛犸象,原因主要在于雄性猛犸象的行为造成。雄性猛犸象以及野牛经常从事高死亡率的危险活动,而且还经常做一些傻事,比如干一些好奇害死猫的事,一不小心困在焦油坑里,后者和类似的狭谷深坑等脏兮兮的地点,既让它们陷入死地,也容易保存它们的尸体,有的甚至会保存遗体数千年,直到被人们发现并制作成标本。同样,雄性棕熊比起雌性来,更愿意到处瞎晃,而雌性则愿意宅在巢穴中,也因此雄性棕熊失事和意外死亡的多于雌性,它们的标本在化石中占据主导地位也并不奇怪。
留下雌性动物避免涸泽而渔
动物雄性标本居多的另一个原因更是与库柏认为男性研究人员对雄性动物的偏爱相反,而是男性研究人员和猎人对雌性动物的偏爱,甚至是怜香惜玉,舞蹈演员陶金以及与人们的生态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有直接关系,至少是不竭泽而渔。因为,研究人员和狩猎者并不想杀死雌性动物,只有保留了雌性,才会一生二,二生四,四生无穷,朝雾一花在未来得获得更多的动物,无论是食用还是制作成标本。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所以才有更多的雄性动物被杀死以食用和制作标本。
雄性动物体型硕大外观抢眼
还有一个基本事实是,朝雾一花有些雄性动物确实较雌性体型硕大,外观抢眼,如雄狮威风凛凛的鬃毛,还有一些动物由于演化的原因,雄性必须以优异的形体和颜色来吸引雌性,从而在演化上形成了漂亮和艳丽的装饰性外表,如雄孔雀的开屏,以及天堂鸟的雄鸟五颜六色,路线增长系数还有长尾寡妇鸟的雄鸟有很长的尾羽,长度为50厘米,而雌鸟的尾羽长度正常,只有7厘米,以及雄性丽色掩鼻风鸟,在向雌鸟献媚求爱时,把头藏进翅膀里,展示其闪耀着金属光泽的蓝色羽毛,把自己从一只普通的黑色鸟变成一个看似“无头的卵形物”,像一个UFO正试图降落。
所有这些外形和行为既是雄性动物和雄鸟的生存之道,也可以看作是它们的“不作不死”,不只是引起天敌的注意和发现而被捕食,还难逃人类的捕捉以制成标本,既是人类战利品的显示,也是对动物千姿百态和奇形怪状的研究和欣赏。
采集标本性别均衡更利于科学研究
所有这些,都与性别歧视关系不大,而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人类在仿效自然的阴阳中设计了二进制的0与1组成的世界。男性与女性也是这样的0与1,实际上也可以表述为实与虚,有与无,阳刚与阴柔等并存,既不可能能歧视0,也不必歧视1,离开了0和1都不能成事,离开了阳与阴也成不了自然和社会。在这样的世界很难说存在性别歧视。
当然,在自然博物馆中或科研机构中存在的动物标本“男多女少”的现象,也会造成对动物和生命现象认知和理解的不全面,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对科学有害。因此,既可以如研究人员所提议的增加女性研究人员和采集员的人数来收集更多的雌性标本,但更可以有意识地让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研究人员注意采集标本时的均衡性,做到雌雄性动物标本的大致相当,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