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袁隆平:希望杂交水稻实现试验田达到每公顷20吨

www.51spjx.com  2019-10-14 10:52  

  原标题: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9月17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名单公布,而鲐背之年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仍在田间地头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在袁隆平眼中,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他应该担起的责任。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袁隆平用心血培育成了一粒粒饱满的稻谷,每一粒稻谷都饱含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赤诚初心。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在湖南长沙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见到了这位90岁仍未退休的老人,听他讲述其“禾下乘凉梦”和“杂家水稻覆盖全球梦”的故事。目前,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已经实现每公顷17吨的目标,正向每公顷18吨目标冲刺。袁隆平说,“在我有生之年,希望实现试验田达到每公顷20吨。”

  梦想种子生根发芽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渊源还得追溯到他的小学。

  袁隆平回忆,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带着班里的同学到学校附近一个园艺场郊游。“那是6月中旬,桃树上挂着红红的桃子,还有一串串葡萄,好漂亮。哎呀,这个学农好。”就这样,农业在6岁的袁隆平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珍贵的种子,也为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生根和发芽埋下了伏笔。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岁的袁隆平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儿时的那颗在心中播下的种子报考了重庆湘辉学院农学系。从重庆湘辉学院毕业后,预言者褶裙23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的安江农学院任教。当时,土地改革刚刚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不过,一场霜灾突如而至。1953年的春天,山东,山西,江苏,河南和安徽等地的小麦遭受了霜灾,粮食价格出现波动。此时,袁隆平还在安江农学院从事教学生涯,那颗儿时播下的种子仍埋藏在心中没有发芽。

  1959年,随着环境的变化,袁隆平开始意识到,要吃饱饭首先要关注主要粮食作物。于是,他将所有的热情投入到了水稻研究,那颗梦想的种子也开始生根发芽。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和往常一样行走在稻田里,一株特殊的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突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长得特别好。穗很大,很整齐,籽粒很饱满。”袁隆平说,“我当时估计,这个品种可以亩产一千斤。”

  第二年,袁隆平播了一千株该品种水稻,每天去田地里观察,希望“该品种成龙”。可惜现实让人失望。“一抽穗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有他‘老子’那么好。”袁隆平意识到,按照遗传学理论,当前面对的混乱属于分离现象,杂交二代会产生分离。那株“鹤立鸡群”的稻穗就是杂交一代,属于天然杂交稻。灵感一现,袁隆平开始研究人工培育杂交稻。

  “东方魔稻”的诞生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了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不久,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三人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水稻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春天,袁隆平开始第一次大田试验,栽下了700多棵不育水稻,并悉心照料,细致观察。然而,一场大雨过后,预言者褶裙发现这700多棵不育水稻被人毁坏,之前的努力化为泡影。“真的是受到了很大打击,把我的实验推迟了三年。”袁隆平说。

  袁隆平没有就此气馁,“有困难和坎坷,更要奋发图强,要与困难做斗争。”随后,袁隆平在试验田旁边的废井中找到5棵残存的秧苗,继续他的实验。通过雄性不育株与近千个品种和材料进行3000多次杂交测试,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

  “亲缘关系太近的稻子不行,把亲缘关系拉远一点行不行?用野生不育稻是否可以?”1969年,袁隆平带领实验小组远赴云南,寻找野生不育稻,加速实验进行培育。

  成功总是不会一帆风顺。袁隆平在云南寻找到的野生不育稻开展的实验,因为不能保持不育性状而再一次失败。于是,他将寻找野生不育稻的目光投向了海南。

  1970年,袁隆平研究小组在海南找到了一株雄蕊没有花粉的水稻,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经过两年实验,利用“野败”转育,杂交水稻实验终于获得重大进展,雄性不育性可以百分之百遗传了。

  1972年,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上千个品种和“野败”进行了上万次实验。“我们的杂交稻长得非常好,但收获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稻谷有所减产,而稻草增产了70%。”袁隆平笑称,“当时有人说可惜人不吃草,人要是吃草这个实验就成功了。”

  尽管实验结果让人不满意,但却再一次证明了杂交水稻的强大优势。“这个优势表现在稻草上还是在稻谷上是技术问题,我们可以改进。”于是,杂交水稻实验得到了国家的继续支持。

  两年后的1974年秋,从湖南到广西杂交水稻的喜讯频传。普通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最高的超过650公斤。历经千辛万难后,杂交水稻的研究终于成功。

  上世纪90年代,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世界(8.930, 0.00, 0.00%)纪录。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袁隆平说。

  让老百姓(77.540, 0.00, 0.00%)吃得更好

  袁隆平表示,杂交水稻的产量没有上限,希望向高产,高产,更高产目标进发,每公顷15吨,16吨,17吨的目标都已经实现,现在要向亩产1200公斤也就是每公顷18吨的目标冲刺。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我的有生之年,希望实现试验田达到每公顷20吨的目标。从光能利用率角度看,根据湖南地区的辐射情况,按2.5%的光能利用率计算,最高产量可以达到每公顷22.5吨。”袁隆平说。

  追求产量的同时,袁隆平表示产量和质量没有冲突。

  “上个世纪我们主要解决温饱问题,主要是吃饱。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做了战略调整,不仅要高产,还要优质。”袁隆平说,“优质和高产没有矛盾,不能说优质就不高产,高产就不优质,只是难度大小的问题。”

  据袁隆平介绍,日本稻米协会副会长品尝过超级稻后表示袁隆平的超级稻可以与日本的优质大米“越光”媲美。“‘越光’的产量是每亩800市斤,而我们的超级稻是每亩800公斤!日本人很骄傲,但在水稻面前他们折服了。我们的水稻不仅产量更高,品质也很不错。”

  在采访过程中,90岁高龄的袁隆平聊起杂交水稻总是刹不住车,对记者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是这位老人一生的奉献与付出。如今,杂交水稻已经走出国门,在越南,印度,孟加拉,美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生产与种植。袁隆平不仅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51spjx.com/info/2019/10/1410521346.html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