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食品包装机械已成我国重要的新兴产业
据中国食品和机械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液态食品包装机械年销售额增长率均超过20%;其中,我国2011年液态食品生产量为2509亿升,液态包装机械销售额达到290亿元。液态食品包装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新兴产业。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装瓶厂,可口可乐是否还能像今天这样风靡世界,成为商业史上的奇迹。碳酸饮料、牛奶、果蔬汁、饮用水、食用油以及药品、日化产品,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液体产品的包装生产,都离不开灌装机械的功劳。正是有了它们,营养和美味才能如此安全、便利地送达人们的“舌尖”。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即将发布《液态灌装机械行业专利分析报告》,对与人民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高速增长的、技术含量高的无菌灌装生产线中通用的杀菌机械、灌装机械和贴标机械的技术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市场:
“利乐包”的启示
技术成果荣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山东泉林纸业,在向食品复合软包装领域拓展业务时,发现自己的这一获奖产品到了灌装生产线上,机器竟然无法运转。
怎么会有这般怪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专家拿起了一个“利乐包”,指着底部的三角形标记和“TetraPak”英文标识,为记者揭开了谜底:原来这是引进瑞典利乐公司的无菌灌装生产线,如果检测不到“利乐包”的专利标识,机器就会“罢工”。
这无疑是一种强行捆绑销售的策略。国内知名的伊利、光明、蒙牛、娃哈哈、汇源等乳业及果汁饮料品牌,几乎都是利乐公司的客户。只要全国800多条生产线不停地运转,利乐公司就能源源不断地通过卖包装纸获取利润。
尽管研究证明,利乐的无菌包装材料并没有突出的技术优势。但现实却表明,仅在包装材料上突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无菌灌装技术的支撑,绝大多数客户还是会倾向于能够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利乐公司。
对此,《报告》指出:“突破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缩短与利乐之间在无菌灌装技术方面的差距。相信,当中国企业有能力依据客户需求定制拥有自主产权的10000包/小时产能以上的超净无菌灌装生产线时,中国企业才能真正打破利乐的垄断。”
这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在这个行业生存,比拼的不单单是某项指标的优劣,而是需要精通“十八般武艺”的集大成者,这是由包装行业是各种技术应用集成的特性决定的。《报告》中对利乐公司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从其发展和并购的历史看,利乐的并购并不是单纯的资本游戏,而是扎实的技术取舍。
“包装行业的客户,需要的是能提供‘交钥匙’式全套服务的厂家。”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机械发明审查部包装处副处长宫剑虹一语道破天机。
技术:
“弯道超车”的曙光
当您面对超市货架上的琳琅满目时,一定会感到困惑:为何有这么多种类的乳制品?有纸盒包装的、瓶装的,还有袋装的。保质期也各不相同:从最短的七天,到最长的可以长达半年。在这背后,究竟有何奥妙呢?
在不同包装形式的背后,实际上是不同的杀菌技术在对保质期起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食品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食品杀菌技术的发展史。”有人如此总结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自己买到的果汁、饮料和牛奶等液体食品更接近食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这就对传统的杀菌机械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微波、高压脉冲电场、无线电波、激发态紫外光脉冲等杀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食品灭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也推动了无菌灌装设备的迅速发展。
“尽管当前技术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上,但我们提醒企业不要忽视对杀菌技术的关注,这有可能是民族包装企业实现超越的希望所在。”宫剑虹建议道。
虽然化学杀菌、热式杀菌占据主流地位,但《报告》分析发现,1993年之后,电离杀菌出现较快发展,每年的专利申请量从过去只有零星几件,到目前每年维持在20件左右。利乐也非常重视电离杀菌技术,专门有一个团队进行电离杀菌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其电离杀菌技术集中在低压电子束杀菌方面。
电离杀菌的核心技术高能射线、电子束技术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应用,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该项技术的研究。虽然短期内电离杀菌方式不会对化学杀菌和热式杀菌的地位造成影响,但是其良好的杀菌性能、广泛的适用性和环境友好性已经预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内灌装企业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技术发展趋势,及早布局,着重开展低压电子束杀菌技术在灌装领域的应用研发,从而在下一轮杀菌技术的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报告》指明了未来技术研发的方向。
“一旦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完全可能使行业重新洗牌,给我们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机械发明审查部包装处审查员马宏亮说。
策略:
“小而散”当“抱团取暖”
我国灌装机械企业数量众多,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单一。“小而散”的产业模式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也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升级转型。
“大部分企业停留在低端层次,为了‘三分利’恶性竞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一来,倒下的都是没有专利技术、只会给别人做OEM的小厂,真正有自己技术的实力企业反而逆势扩张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机械发明审查部包装处审查员邵际涛说。
随着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广东达意隆、江苏新美星等部分企业已经逐步成长起来,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利乐、康美包和KHS等跨国公司也感受到了来自国内公司的竞争压力,近几年逐步加快了在中国的发展步伐和专利布局。以KHS公司为例,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前的几件/年,跃升为几十件/年,其中2007~2008年的专利申请量就超过了80件。
“某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国内申请某项专利。该专利一旦生效,届时国内企业要么被迫交专利使用费,要么不得不改换工艺,生产效率将大为降低。”邵际涛说。
要摆脱不利局面,我国企业就必须“抱团取暖”,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产业联盟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研发力量、缩短研发周期、共担风险和减少恶性竞争等,是改变我国企业目前现状的有效途径。
“其实,有时我们并不缺技术,缺的是将技术产业化的能力。”宫剑虹认为,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应该采取政府合理引导的方式,使企业联合起来,成立研发合作联盟等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增强技术创新和抵御专利技术风险的能力,以便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